“十三五”建筑業發展回顧及數字化轉型的思考
北京中建協認證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海山
2020年是“十三五”規劃收官之年,也是“十四五”規劃布局之年,各級政府、工程建設企業都在積極謀劃“十四五”發展新藍圖。當前,中國正在大力推進“新基建”,各地政府相繼推出相關政策及推進措施。此外,中共中央、國務院發布《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意見》,將數據作為五大生產要素之一。在國家全面轉型發展的歷史背景下,如何尋找適合自己的轉型升級路徑、優化管理模式、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,在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和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穩步發展,是工程建設企業亟待研究的課題之一?;诖?,本文首先對“十三五”時期建筑業的發展現狀及數字化轉型面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,提出建筑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意義,并基于大量研究文獻,從戰略發展角度、經濟學以及社會治理視角出發,結合與大型建筑央企、民企的面對面訪談感悟,總結出建筑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實施路徑,以期為建筑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。
“十三五”時期建筑業發展現狀
“十三五”時期,我國建筑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,工程建設從業人員為“中國建造”譜寫了新的篇章,建筑業發展質量和效益迎來全面提升。
一是建筑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,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。2019年,建筑業總產值、增加值分別達到 24.84萬億元、7.09萬億元,分別比 2015年增長了37%和 52%。建筑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保持在 6.6%以上,帶動了上下游 50多個產業發展,為全社會提供了超過 5000萬個就業崗位。建筑業還帶動了建材、冶金、有色、化工、電子、運輸等 50多個相關產業的發展,據統計,僅房屋工程所需要的建筑材料就有 76大類,2500多個規格、1800多個品種,分屬建筑材料、冶金、機械、儀表、輕工、糧油等幾十個物質生產部門。
圖1 2012年-2019年建筑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(GDP)比重
二是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,明顯改善了我國城鄉環境面貌,提高了人民群眾的出行和居住質量。2019年底,全國城市道路長度、軌道交通建成里程分別達到 45.92萬公里、6059公里,分別比 2015年增長了 25.8%和 97.4%。供水普及率、燃氣普及率、污水處理率、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 98.8%、97.3%、96.8%、99.2%,分 別比2015年提高了0.7%、2.1%、4.9%、5%?;谛畔⒒?、數字化、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,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 2015年的 56.1%提高到 2019年的 60.6%。2019年城市數量達684個,建制鎮數量達 21013個,城市建成區面積達 6.03萬平方公里。
三是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,工程建造水平大幅提升。港珠澳大橋、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等一批世界級標志性重大工程相繼建成,我國在超高層、深基坑、大空間、大跨度的高難度建筑工程以及大型橋梁、水利樞紐、高速鐵路等專業工程方面,設計施工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。
四是積極響應“一帶一路”倡議,中國建造“走出去”步伐加快。當前,國際基礎設施投資建設正處于歷史高峰期,“一帶一路”建設為我國工程建設領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?;A設施互聯互通建設,推動鐵路、公路、電力等項目快速發展,不僅彌補了當地產業空白,還帶動了鋼鐵、有色、建 材、化工、工程機械等越來越多的行業“走出去”。中國工程承包企業積極參與“一帶一路”建設,投入大量資源開拓市場,在“一帶一路”域內實現的相關業務占企業境外承包業務的比重較大。2019年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完成營業額1729億美元,新簽合同額 2602.5億美元,分別比 2015年增長12.2%、23.8%,對推動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和地區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。
圖2 2014年-2019年對外承包工程統計表 (數據來源:商務部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司)
“十三五”時期建筑業面臨的突出問題
建筑業在高速發展的同時,也面臨著很多突出問題:一是建筑業整體大而不強,細而不專。2019年,全國共有建筑業企業 103814個,實現利潤總額 8381億元,產值利潤率3.7% ;二是工程建設組織方式落后,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。建筑企業在工程建造過程中機械化不高,精細化、標準化、信息化、專業化管理程度較低;三是工人技能素質偏低,年齡結構不合理。多數一線操作工人沒有經過系統培訓,缺乏基本勞動技能和專業知識,法律意識、質量安全意識淡化,農民工年齡趨向高齡化;四是建筑業市場呈現被大型央企、國企壟斷的趨勢,中小企業生存困難。中國建筑、中國鐵建、中國中鐵、中國交建、中國電建、中國能建、中國中冶、中國化學 8大央企 2020年上半年新簽合同額占整個建筑業新簽合同額的 37%,建筑業出現強者恒強的趨勢。
圖3 2015年-2020年上半年 中國八大央企新簽合同額占建筑業新簽合同額比重
建筑業在面臨產業內部競爭的同時,還要面臨來自像阿里巴巴、華為、騰訊、小米這樣的“域外企業”的競爭。這些“域外企業”不同程度地進入了“新基建”市場,其業務范圍涉及城市大腦、數字城市底座、數據中心、健康家居及電器等領域。
工程建設企業,包括“中字頭”企業、綜合性建設企業和科研院所,在國家戰略型產業方面的投入嚴重不足,甚至沒有一個清晰的戰略規劃。如自主軟件,鮮有企業開展持續的技術研發,每年實現數萬億元的產值,核心畫圖軟件卻來自國外。大多數企業,疲于奔命,忙于投標,無暇顧及技術研發及創新。
政府主導的產業發展和行業監管體系改革,也是制約因素。近期,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《建設工程企業資質管理制度改革方案》,特級、一級企業不復存在,繼而將以“綜合甲級”等更加市場化的方式來替代。這一改革將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,加快推進行業創新進程,這將對工程建設企業帶來巨大沖擊,給“域外企業”帶來更多機遇。另外,制度體系也是制約建筑業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,現有的招標投標及整體建造、交付和監管體系存在一定的缺陷,亟待進一步完善。
建筑工業化將是未來 20年建筑產業發展極為重要的議題之一,按照相關產業發展規劃,到 2025年將達到 30%的裝配率,以 2019年建筑業 24億元的產值為基準,這一領域將達到至少6萬億元的市場規模。目前,數字經濟在中國占比已經超過了 30%,數字化轉型是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,數字建筑、數字城市、“新基建”將帶來巨大紅利。
建筑業數字化轉型勢在必行
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,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。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及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帶來的不確定性,“十四五”時期經濟增速減緩不可逆轉。原有的建筑業發展模式將受到巨大挑戰,數字化轉型迫在眉睫。 “十三五”期間,數字經濟蓬勃發展。2018年,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 31.3萬億元,增長 20.9%,占GDP比重為
34.8%。未來 5年-10年,隨著信息基礎設施持續升級、5G等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突破、信息通信技術與傳統產業的加速融合,數字經濟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仍將進一步顯現。預計到“十四五”時期末,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將達到 40萬億-45萬億元,占GDP比重超過 40%。筆者認為,“十四五”將是各個產業數字化轉型最為關鍵的時期,工程建設領域的所有從業者都必須認真思考如何進行數字化轉型。
2019年 3月 1日,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 5G、人工智能、工業互聯網、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列為 2019年經濟建設的重點任務之一。2020年 3月 4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會議提出發力于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,包括5G基建、特高壓、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、充電樁、大數據中心、人工智能、工業互聯網等七大“新基建”板塊。
2020年 4月,《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》提出了土地、勞動力、資本、技術、數據五個要素領域改革的方向,明確了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的具體舉措。我國是第一個從政府角度明確將數據作為重要生產要素的國家,數字化將成為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動能。建筑業要充分發揮數據對其他要素效率的倍增作用,培育發展數據要素市場,使大數據成為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。
近期,推動數字化建設的政策頻出,住建部、工信部等13部門聯合發布《關于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》,明確要求圍繞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總體目標,以大力發展建筑工業化為載體,以數字化、智能化升級為動力,形成涵蓋科研、設計、生產加工、施工裝配、運營等全產業鏈融合一體的智能建造產業體系。數字化轉型大潮已然來襲,過去實施數字化戰略,對企業來說是錦上添花。原來預測,企業如果三年沒有實現數字化轉型可能就很難生存,現在大家普遍認為這個時間只有一年半。據不完全統計,目前已有 13個省市開始推行或準備實施數字化交付和數字審批。隨著 5G時代的到來,5G在建筑行業也將產生非常多的應用場景,比如建筑工業化模塊自動吊裝等。
當前,我國多個地區已發布大數據或者人工智能應用場景,這些應用場景對建筑企業來說非常重要,事關建筑企業能否順利拿到項目。華為很早就開始了“新基建”業務的布局,2011年在克拉瑪依與合作伙伴部署云服務,全方位助力克拉瑪依云產業建設,之后陸續與宿州、襄陽、烏蘭察布、黔西南、玉溪、鹽城、云浮、錦州、大慶等地簽署戰略合作,并在當地建設數據中心,提供云服務。2016年,阿里巴巴啟動了城市大腦項目,順利“拿下”杭州數字城市大腦、鄭州數字城市大腦等項目。在雄安的“新基建”項目中,真正意義上的“新基建”項目幾乎都不是被傳統的建筑企業所摘取,這些都值得我們進行深刻反思。就像以前的移動運營商之間的競爭,但最后卻發現微信等新型社交工具才是他們真正的競爭對手。筆者認為,未來建筑企業在“新基建”領域的競爭對手,可能不是傳統的行業企業,而是“域外企業”。隨著數字化的快速發展,建筑企業將面臨更多的機遇和挑戰,同時面臨的壓力也將隨之上升。
建筑業數字化轉型的實施路徑
建筑業轉型升級已迫在眉睫,以數字化、智能化為驅動,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勢在必行。企業數字化轉型絕不僅僅是IT系統的建設和升級,數字化轉型是讓企業沉浸在數字中,讓數字如血液一般在企業內部流動,是一種自上而下、由內到外的全方位轉型。筆者基于大量研究文獻,從戰略發展角度、經濟學以及社會治理視角出發,結合與大型建筑央企、民企的面對面訪談,提出建筑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實施路徑,其主要包括以下五大步驟:
第一是企業文化重塑。企業的數字化轉型,是一場脫胎換骨的變革,是一場革命,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,也是“一把手”工程。數字化轉型不一定成功,但如果不轉型一定會失敗,這只是時間問題,也是大家的共識。
第二是企業戰略重塑。戰略重塑就是產品服務可能會被重新定位,社會生產組織方式也會發生變化,比如在土木工程施工方面,企業提供的大型設備是否能夠提供建模數據,是否只能提供參數數據,或者是否能夠提供整體BIM的融合數據,這些都取決于企業的數字化程度。另外,企業戰略重塑的表現是跨界融合與顛覆,也就是所有的供應鏈會發生變化,企業的組織架構也會發生變化。建筑企業要衡量自身要素稟賦和比較優勢,在“‘土地、勞動力、技術、資本’+數 據”的生產要素體系中,找到自身優勢,創造和激發企業的“自生”能力,實現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。
第三是企業組織重塑。每個企業分成多少層級是不一樣的,它的治理結構會更加多元化,組織結構也會更加扁平化。未來,建筑企業組織內自生長、去中心化等趨勢將會更加明顯。企業組織重塑還需做好內外生態重塑,也就是共生,大家需要連接起來,僅憑單打獨斗將很難解決問題。
第四是管理重塑。管理重塑就是要做好業務流程重塑、管理手段更新、數字資產交付,其中數字資產交付是重中之重。
第五是變革步驟。首先是DDP,即探索式規劃,也就是漸漸的變革;其次是用數字化解決業務痛點。假如現在 5G有了網絡切片,安全管理就可以得到更好的解決,在安全帽上加上定位功能,5G的空間布局可以對人的行為進行分析,解決了原來業務解決不了的痛點。
基于以上五大步驟,數字化技術將給工程建設企業帶來更多應用場景,比如智慧工地”、智能建造、項目認證、產品認證、模型檢測、性能預測等。
數字化轉型,無異于對一家企業脫胎換骨、洗精伐髓。轉型的過程注定是艱難和痛苦的,但當企業完成了從文化理念、業務形態、組織結構、技術管理、人員組成等方面的數字化轉型,無疑是一種升華和重生。在未來的時間里,這樣的企業將會以一種更加高效、敏捷、快速的發展態勢,在數字化的浪潮中成長壯大。